走过童年原野──稻害莠草
散文  2014年08月25日  阅读:1005

在我童年的记忆中,从秧苗新植以至于开花结穗,除草、施肥、除害这三者,似乎是一套连续不断的历程。除了施肥和喷药,是大人的工作之外,除草这一项,自然成了伴随我童年暑假的课外作业,而“汗滴禾下土”的场景,便每天在青青禾田中上演,从日出到黄昏,从田头到田尾,建构了一道永恒的回忆……

基本上,在施肥之前,必须先将稻田中的杂草,尽量拔除殆尽,以避免肥料被杂草所吸收;而在稻禾快速繁衍后,由于空间愈形拥挤,因此在通风不良的情况下,病虫害较易产生,因此以手除虫或农药喷洒,乃成了必要的工作。

在除草剂尚未被引入农耕的时代,拔除稻田的杂草,乃是一项必需且相当辛苦的工作。而这种除草的工作,必得弯着腰逐步往前进行,而其范围大概以四、五行为度。由于必须弯腰而无法蹲下,因此当起身之时,常让腰杆无法打直。在初中和师专的求学阶段中,每年暑假几乎都得花费一个月以上的时间,整天在稻田里与秧苗为伍。

有些杂草之外形(稗草),和秧苗颇为类似,又往往与秧苗混杂生长,因此具备分辨秧苗和稗草的能力,乃成了除草工作的首要课题。否则,如果一不小心,把原本应予妥善保护的秧苗拔除,那将是一件非常严重和不可原谅的事。当时,父亲教导分辨秧苗与稗草的方法,乃是在稻田实境之中进行,以实物比对的方式,进行临床教学。而这种教学方式,堪称简单、直接且具有效率。

事实上,处理拔除后之杂草,也得花一点心思才行。由于拔除杂草几乎都是以弯腰方式进行,不太可能随身带着一个篮子装草。因此,一般所采用的方法,乃是将所拔除的杂草,紧紧地予以缠绕绑捆之后,深深地压入泥土中,再以周遭泥土厚厚密密地加以掩盖,以避免任何草茎外露。

此种解决杂草的方法颇为简便,也相当具有创意。因为它不仅可节省很多往返田埂之时间,而事实上它的确也能相当有效地阻隔杂草再度萌生的机会。基本上,深藏杂草于泥巴中的目的,主要在于阻绝空气和阳光,并企图借着泥土中的有机物,以分解和腐化杂草。因此,设法不使杂草有任何外露萌芽的机会,乃是除草过程相当重要的一环。

由于水分和养分充足,杂草的成长是相当快速的。往往一次拔草过后,虽然较高大的杂草不见,但是原本细小刚萌生的幼草,却又再度逐渐浮现水面,尤其是较早除草的稻田区更甚。因此,不断地复演人与草对抗的局面,乃属必要。

除恶务尽,让“野火烧不尽”弃功;深藏莠草,令“春风吹又生”解套。基本上,拔除稻田杂草易,袪除心中莠草难。而两者之主要差别,似乎也仅限于吾心之意念与自省而已。终究,批评别人容易,反观自我甚难!

在水稻的成长过程中,影响最大的负面因素,除了自然天候的台风、水灾、旱象等不可抗力的外在因素之外,病害和虫害这两项,则几乎与水稻的发展长相左右。因此,栽培水稻,除了辛勤之外,智慧显然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。

台湾由于地处亚热带,气候较为温暖潮湿,基于粮食大量生产的考虑,因此稻子一年大约可有两次收获,而屏东南端的恒春地区,由于温度较高四季如春,有时尚可三获,只是其中的一次,必须采用再生稻的方式进行。由于稻作栽培频繁,土地休耕时间有限,又复以所栽种的作物长年相同,缺乏轮作机会,因此病虫害乃因而越繁殖越多。

事实上,每种病虫害,皆有其特殊的寄生对象。属于稻子的疾病,并不见得对其他农作物会有影响。因此,采取轮作方式,虽然无法根绝病虫害发生,但却不失为降低病虫害肆虐的一帖良方。其中尤以水作和旱作的轮替耕作方法,更是具有实质的效果。

预防病虫害,除了上述轮作方式之外,土地适当的休耕,也是相当重要的。休耕时必须深耕翻土,充分曝晒,以便维持表土的干燥,达到消毒杀菌之效果。此外,如果能将稻根拔取就地焚烧,将可烧死潜伏在稻根的病菌、虫卵,对预防病虫害之再生,理当具有相当显著的效果。

连续种植稻子,对土地单一养分的消耗而言,是极为不利的。因此,如果无法适时地予以补充肥料的话,则稻子的收获量,也将随之而每况愈下。当然,补充化学肥料是一种可立竿见影的作法,但长期使用的结果,却也会造成土壤的酸化。如果能利用休耕之时机,增补有机堆肥,或栽植绿肥植物,那么对恢复土地之生机而言,将会有莫大的帮助。

休耕轮作,疲惫大地复生机;静修涵养,智慧心灵展新意。袪除稻作之害,绝非仅赖农药一途。终究,一成不变,将会使既有效力渐失;休耕轮作,是为了能走更远的路。稻田生机如此,那么人类的心田,又何尝不是这样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