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发展有其极限,成长过程颇多坎坷,但是生命的价值,因有艰辛的奋斗历程而益形光彩夺目。岁月匆匆飘逝,大地绵绵铺陈,在这浩瀚的历史洪流之中,有关生物的生命故事,却总是无声无息地,在我们的眼前和记忆深处,不断翻滚、回荡……
就如同〈因缘如此〉这首歌一样,虽然字里行间平淡无奇,但是如果能够静心细加琢磨体悟,那么将可发现,在那平凡、随缘的生命旋律之中,其实是寓含着无限生命的深层意境的──
“就像一片随波逐流的落叶,有时奔波,有时盘漩;又好像辗转蜿蜒的河流,涌向未知的旅程。我一路漂向海角,我一路流向天边,生命的际遇如此多变,或许一切只能随缘。
就像一朵随风飘逝的浮云,瞬息万变,片刻不停;又好像一曲诗歌的共鸣,有时高亢有时低吟。我一路飞向黑夜,我一路唱到天明,生命的过程一如幻影,其实平凡就是安宁。
就像时光不断轮回的四季,春去秋来,生生不息;又好像一则无解的谜语,遍寻答案忘了谜题。我在路上看见你,我也看见我自己,生命是一场不期而遇,因缘如此不可思议。”
超越生命极限,突破发展悬崖,在生物娓娓的叙说之中,为心灵彷徨的人类,敲响慈悲肤慰的暮鼓晨钟。暮鼓绵长,晨钟悠扬,在这晨昏的梵音之中,不断地萦绕、回旋……
一、脱蛹幼蝶
以前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,大意是描写一位小孩子,因为不忍心看到一只幼蝶奋力挣脱蝶蛹的痛苦情景,而用剪刀剪破蝶蛹,藉以帮助那只幼蝶脱茧而出的故事。故事生动感人,情节颇富教育意义。
然而,这个故事的结局,却相当出乎吾人的意料之外。因为,非常不幸的,这一桩爱心助蝶的善举,并没有获得完美的结局──这只幼蝶自从脱蛹之后,始终生活在跌跌撞撞之中,而一直无法如同其他同伴一样,能够自由寻觅花丛、自在遨翔天际,几天之后竟然夭折死了。
这个凄美的助人故事,告诉我们一件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──慈悲必须要有智慧,世界没有廉价的收获。如果没有幼蝶的努力破蛹而出,就不可能产生一只健康亮丽的蝴蝶。因为,幼蝶必须经由这种痛苦的挣扎过程,以便迫使其原本蕴藏之内力,逐渐扩展于翅膀脉络之中,待其翅膀坚实之后,然后才能展翅飞舞、遨游原野。
读书求学,也正是这种破蛹功夫的具体表现。身为一个读书人,必须能够心如止水慢慢涵养、勇往直前不畏艰辛,方可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。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代替学习,因为你就是那只即将破蛹的幼蝶。如果存心冀望别人帮忙剪破密蛹,以便能够从容而出,那将会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,因为原本天赋的生机,可能因此而被完全斲断。
王献之“写完一缸水”的故事,告诉了我们一件事,那就是只要我们专心一致努力不懈,就算铁杵也可磨成绣花针。这也彰显着个人的毅力,永远比外在的时间来得重要的道理。一般而言,可资运用的时间愈多,其成功的机会也自然会愈大。然而不幸的是,时间的多寡,与学问的好坏或成就的大小,似乎并不尽然成正比。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时间,系在抱怨中溜走、在蹉跎中虚度。
奋脱蝶蛹,无限幼蝶展新翼;静心涵养,汪洋书海现真章。基本上,我并不同意“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”的看法,而坚持“要怎样收获,先怎么栽”的理念。在走过无数的风霜岁月之后,已经让我深知“不经一番寒彻骨,焉得梅花扑鼻香”,那份隐涵的人生哲理。
二、生物悬崖
在多年栽种丝瓜的经验之中,我发现一种很奇特的现象,那就是有一些超出瓜棚外的丝瓜茎蔓,会无缘无故地逐渐萎缩、生长迟滞,甚至其赖以成长的前端叶芽,也会慢慢变成枯黄、死亡。这种反常的成长现象,相对于其他生长快速的茎蔓而言,真有着天壤之别。
何以会有这种生长突然中断的现象,起初真是百思不得其解。但在栽植炮仗花、紫萝兰、百香果等攀爬性花果植物之后,才逐渐发现这些具有蔓须的植物,也存在着与丝瓜所遭遇到的相样问题,只是没有丝瓜那么严重而已。几经对照、判断思索,终于发现了其中所隐涵的奥秘。
原来这些茎蔓植物,当其赖以攀爬的蔓须,无法有效地抓稳攀爬物、或者是缺乏攀爬物,使得这些茎蔓只能在空中无助地摇幌时,那么其成长速度便会渐渐萎缩,甚至于完全停止。这种生物本能的自我探索、自我调整、以及自我终止之现象,我特地将其名之为“生物悬崖”。
在一个以婴儿为对象的“视觉悬崖”研究中,实验者在婴儿爬行道的中央,挖除一块长宽各一公尺的木板,并在上面以厚实的透明玻璃铺平。实验结果发现,无论前方的东西如何具有吸引力,婴儿绝对不会直线地爬过透明玻璃上方,却总是绕着其边缘迂回而行。这个实验透露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讯息,那就是在婴儿的视觉里,高低物体的落差(悬崖),是具有危险性、不能通过的。
这种丝瓜藤对于棚内、棚外空间知觉感受的落差,与上述婴儿的视觉悬崖现象,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当丝瓜出现生物悬崖现象时,如果能够及时于两、三天之内,将丝瓜藤的方向加以导正,并以人为的方式,将前端蔓须重新缠绕在攀爬物或叶柄上头,则其已经逐渐停滞的生长契机,仍可慢慢再行恢复。
然而,如果丝瓜藤超出棚架已久,早已停止成长时,那就得另寻解决办法了。此时最佳的方式,就是将业已萎缩的丝瓜藤蔓,往内切除约三十公分左右的长度,藉由这样的感知刺激,迫使其另行长出侧芽。不过,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,蛰伏之后的复生,将可能又是侧芽处处,展露一番另类的风华。
点妆心灵,让自然生机无限;巧施爱心,令生物悬崖不再。在这教育素材俯拾皆是的时代,生物悬崖的困境,似乎绝非仅限于植物本身而已!
三、再生芥蓝
在我家的屋顶上,有两块以砖头和细沙所围成的长方形的菜圃,其中一块较小的,主要系以栽种丝瓜为主;另外一块较大者,则是用来种植蔬菜。这两块小型的空中菜圃,不仅建构成一幅小小的农耕图,也延续了我儿童时期的一些农耕记忆。
从栽培中延续旧经验,也从栽培之中发现了新视野,而蔬菜再生能力的发现,就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例证。也藉此验证着“做中学,学中觉”的道理,因为唯有亲临现场,方能洞悉内外情境,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宽广,心灵领悟更多,而避免陷入只能在旧经验里打转的窠臼。
发现植物有再生能力,最早应归诸于儿时的务农经验。记得小时候,家里所种植的农作物中,有一些会直接从原地再生,如水稻、甘蔗;有一些则从其根茎部位加以繁殖,比如甘藷。但是,在蔬菜的栽培过程中,除了韭菜之外,我却从来没有注意到,蔬菜(尤其是叶菜类蔬菜)也有再生能力。
发现叶菜类的芥蓝有再生现象,也是相当偶然的。当初内人在采收芥蓝菜时,系将其整株拔起,摘取可供食用部分之后,然后再将剩下的根茎部分,随手弃置原地。可是没想到这个原本被丢弃的芥蓝根部,竟然能够凭借着少许的水分和泥土,逐渐复苏并且重行生根发芽,发展出与其母体类似的株体。这真可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,大自然的生物世界,其旺盛的生命力,不仅超乎吾人的想象之外,简直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境界。
经此一意外的发现之后,乃决定在以后采收时,不再将其整株拔起,而仅摘取其上面可食部分而已。结果发现,这些芥蓝菜的再生能力和速度,显然比被整株拔取者为佳。虽然如此,这些再生芥蓝的体质,显然不若原生者那样健硕。如果再将其依上述方法,使其二度再生,则此再生芥蓝,将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势。终究,只有外模仿而不从基础作必要的更新,其结果将会如再生芥蓝一样,根部逐渐老化、株体日益凋零。
自此此后,无论栽种何种蔬菜,我总是刻意不将其整株拔起,保留其根茎部位,藉以观察是否具有再生能力。结果发现,在这块菜圃中所栽种过的蔬菜,包含小白菜、青江白菜、茼蒿、A菜、空心菜、芹菜、大白葱等,只要在采收时,能将其根部和其上面约两公分左右的茎部予以留存的话,则几乎都具有再生的能力。
发觉韭菜、大白葱有再生现象,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惊异之处。因为它们的发展模式,与甘蔗、水稻颇为类似。而这种发展模式,事实上早已存在我的内心架构之中,其所不同者,顶多也仅是植物的属性有别而已。但是,当发现芥蓝菜、芹菜、白菜等蔬菜,也具有再生能力时,则其感受就完全不同了。所惊讶者,不在于对以往的无知感到内疚,而是感佩在其软弱的外表之下,竟然可以隐藏着这份无限发展的生机;而这种内蕴的生机,却是在其濒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之际,才得以突破制限戮力展现!
这些再生蔬菜,虽然能够仅凭借着少许的水分和有限的养分,逐渐复苏生根、发芽,但是由于其本质各异,其结局也就未尽相同。基本上,再生的芥蓝、芹菜和白菜,虽然可长成与原生者类似之新生体,但总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。然而,韭菜则不然,愈是辛勤收割,其茎叶发展愈好。不仅其球茎没有像再生芥蓝一样地逐步老化,反而是愈繁殖愈多。
濒临逆境,再生芥蓝绝处逢生;辛勤有成,新发韭菜蕴育新机。如何创造新意,如何延续旧统,不仅考验吾人智慧,也同样冲击我们的心扉!虽说新旧交替、生生不息,但如何在舍与得之间,放空心思、舍得放下,则不仅是一种人生的修为,也是一项生命的重大考验。
勤收韭菜愈形健硕,再生芥蓝日益凋零。一样生机、两类风华,在自然幻化之中,启迪人类不同的思维,让人不禁敬佩造物者多样化的巧思,让大地永远充满着各种的神奇与惊叹。终究,物性有别,成长方式各异,要以同一种方法行之于万物,不仅不可行,其实也不可能。
栽培蔬菜如此,那么教育莘莘学子,又何尝不是这样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