丝瓜棚缘
散文  2015年04月04日  阅读:632

仲春三月,大地惊蛰过后,原本蛰伏的丝瓜种子,似乎已经如同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一般,闻到了春天来临的讯息,纷纷从泥土之中冒出了头。一幅年度的丝瓜生命长卷,又将随着季节的更迭幻化,从春天季节开始,一直延续到秋末冬初的时分……

栽种丝瓜,对我而言,可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缘和感情,它不仅延续着过往农村刻苦生活的片片记忆,也铺陈着一份对父亲无尽怀念的绵绵情怀。回首过去,虽然当时的生活相当艰困,但是无数的农村点滴,至今依然令我甜在心头、回味无穷。

小时候家住台南乡下,曾多次协助父亲利用屋后所栽植的刺竹,搭建简易的竹材丝瓜棚。因此,对于如何建构一个稳固的丝瓜棚架,其实早在孩提时代,就已经透过父亲实地的经验传授,而铭记于心了。只是当时并没有想到,这项建构丝瓜棚的亲情经验,会在女儿就读幼儿园的时代,又再度在高雄的住家楼顶继续传承而已。

三代丝瓜棚缘,两地一脉传承,虽然竹子、木头材质有别,但是源于心灵的那份脉动,却是细细流淌未曾间断。当初父亲以非常恭谨的态度,将盐米洒地为基,虔诚地建构四根竹柱,并采节约和智慧的思维,妥适地利用所有的竹材。这种物尽其用的俭约心态,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以后的行事作为,当然也包括这三度丝瓜棚的建构在内。

走过童年的家乡原野,来到寸土寸金的都会区域,在这五层楼高的天空视野里,一份丝瓜情缘,让一位业余的书生农夫,勾画出了三座空中丝瓜棚缘。跨越思维障碍,迎向有情蓝天,因为这里不是大地自然的田沟野地,也并非是住家旁的一块空地,一切必得要有一番全新的思维才行。

在栽种之前,必得先行准备丝瓜生长所需的土壤以及可供攀爬的棚架。为了有效栽种丝瓜,我刻意准备了七个大型宝丽龙箱子,里头的泥土系来自于蔬菜栽种区,并且在每个箱内都放置了有机的肥料,并且先行浇水了一段时间,企求让这些有机肥料充分腐化,藉以提供丝瓜先期生长所需的养分。

受限于丝瓜棚的面积,它大约仅有十六平方公尺的范围而已,所以原先的构想,是在每个箱子内各仅栽种一棵丝瓜。只是为了确保发芽率起见,所以一次种下了二十颗的丝瓜种子,可是没想到它们竟然全部都生根萌芽了。面对此一意外的情况,只好采取了扩大栽种数量的方式,将每个箱子各栽种两棵,剩下的丝瓜苗,再行设法分送给其他有缘人栽种了。

在童年的记忆印象之中,丝瓜栽培非常容易,似乎并无任何的病虫害,而且肉质柔软略带甜味,兼具退火清毒的功效。基于以上的优点,所以自然而然成了农村乡下,家家户户必种的时节蔬菜。丝瓜栽种之后,只要日日勤加浇水,定期施予有机肥料,一定会生长良好、有所收获。

回顾在高雄住家的顶楼栽种丝瓜,其实是在房屋增建之前就已经开始试验了。那时候,由于缺乏可用的材料,所以并没有搭盖像现在这种木质的丝瓜棚,而是仅用几根回收来的细长竹竿,将之有间隔地横在两面女儿墙的上头,藉以建构出一个L型的角落空间。然后,再用一些细白的麻绳,将这些竹竿绑好并加以固定,藉以形成一个网状的三角形结构,以利丝瓜藤在上面攀附、生长。

一方面因为三角形竹棚的面积不大,另一方面又复以其构造极其简单、承载力也不强,所以在第一年刚开始试种之际,也仅是象征性的栽植了两棵丝瓜苗而已。而且这两棵丝瓜苗,还是向别人要来的,所以必得等到丝瓜开了雌花之后,才能由其形状窥知究竟是属于何种形态的丝瓜。不过,很幸运的是,在那几年之中,台风并没有直接侵袭南台湾高雄地区,否则像这样简陋的丝瓜棚架,早就被狂风吹到天空遨游去了。

至于这座以木头为材料,所正式建构而成的空中丝瓜棚架,从当初房屋改建后完成至今,二十多年的岁月业已匆匆溜过。它从无到有,曾在造成台湾南部重大水患的“莫拉克台风”肆虐下,整个棚架严重倾倒受损;也曾在长期岁月的摧残中,于去年因木材严重腐朽,而造成中心部位的塌陷。遥想当年建构时,我还曾经整个人爬到棚架上面,仔细地将每一根横木钉牢呢!两相对照,不禁让人有着一番岁月催人老之叹。

当初,选择在顶楼建构菜圃和丝瓜棚,也是有着一段殊胜因缘的。这份因缘,主要是源于房屋改建之后,建筑包商留下了一批细沙和砖头,以及五根十公分粗、四公尺长的装潢用木柱,为了有效予以运用,所以就想到在楼顶空地上面,将其组建成一处小型的菜圃和一座方形的丝瓜棚。只是受限于原有的有限材料,要如何将其做最有效的规划利用,当时也是颇费一番工夫的。

就因为少了一根大木柱,所以让丝瓜棚的建构,产生了一些麻烦。因为要建构一座四方形的丝瓜棚,四根两公尺高度的柱子,得用去两根长木柱,剩下的三根长木柱,无法围城一个口字的横梁。因此在几经考虑之后,乃决定将其中一根质地最为坚实的木柱,以锯子将其剖成两半,才终于解决了大架构材料的问题。而没想到的是,这被剖半的两根横梁,却一直延续至今,而另外的两根横梁,已经在2009年的“莫拉克台风”中,被狂风骤雨给压垮折断了。

这次新建的丝瓜棚,是在原有的第一代木头,仅剩四根柱子和两条横梁支撑的情况下,设法另外靠着三根第二代的长型木条,以及最近才刚捡拾回来的六根别人废弃的长木条,如此克难地设法混杂着旧瓶新酒,将这座第三代木质结构的丝瓜棚,于羊年农历春节的年节气氛中建构完成。

这个新的木质结构,除了两根横梁之外,其余都是南北走向,主要是考量栽种丝瓜的箱子,都是放置在东西两侧位置。为了赶在丝瓜萌芽爬架攀援之前完工,一批来自去年年底台湾九合一选举时,悬挂竞选旗帜用的细竹竿,就被及时地应用上场。以东西的方向,将细竹竿绑在木质结构之上,并且辅之以多条有限电视用的电缆线,终于让这些丝瓜藤蔓,有了一个可资稳固攀爬的依托之物。

季春四月,在这清明的时分,楼顶那座新的丝瓜棚,已经又再度开始慢慢展现出了青翠绿意。十多条的丝瓜藤蔓,像是彼此相互竞赛似的,从瓜棚的东西两侧方向,快速地沿着细竹竿攀爬,在登上棚架之后,逐渐以水平的方式,往中心区域靠拢、集合。

依据以往的栽种经验,黄色的花朵,将会很快地在绿绒衬托中绽放;而蜂姿蝶影的繁忙身影,也会在绵绵黄韵的静态视野中生动展现;当然一向谨遵时序的丝瓜,也会陆续在丝瓜棚下一一垂挂。在这高雄艳丽的天空下,一幅欣欣向荣的田园春色图,将会在大地自然的创意挥洒之中,逐步泼墨点妆完成。

每天清晨和黄昏,我都会刻意地来到丝瓜棚下,一方面欣赏它们努力的进度,另一方面也会适时地伸出援手,调整这些丝瓜藤蔓生长的方向。因为在丝瓜成长的过程之中,有效的攀爬依托,将是其发展的最佳保障;否则一旦蔓须抓不到依托物,那么其快速成长的生机,将会立即受到严重的斲伤。

虽然,我无法替代丝瓜成长,但却能给予它们一些必要的协助。这是一份特殊的情怀,就如同亲子之情、师生关系一般,那样地温馨、绵长……